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之九--塔幢
塔幢建筑
佛塔,也称浮屠、浮图,起源于印度窣堵坡,一种用于藏舍利和经卷等的佛教建筑。经幢是一种刻有佛经佛号的石柱状的实心塔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塔是唯一从外域传入,并与中国传统建筑融为一体且自成一系的建筑类型。
塔幢历史
塔幢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加入到我国建筑的行列的。古印度的塔原是掩埋佛骨的一种坟墓形式,外形如同一个实心的半球体。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埋藏舍利的窣堵坡便成为信徒顶礼膜拜的圣物。佛塔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楼阁建筑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变成了高层建筑的塔。初期佛寺的主要建筑是塔,内藏高僧舍利子。塔位于寺的中央,僧侣可围着塔做佛事。后来供奉佛像的大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中心建筑,塔的位置被挪到侧院,甚至脱离寺院而单独建塔,塔身上蕴涵的佛性渐渐谈化。今天许多塔已经成为著名的名胜古迹,供人登临凭眺的功用明显盖过内含的佛性。
佛塔分类
中国式的佛塔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其特征是多层楼阁建筑,顶上置称为“刹”的佛教象征物。平面多为方形、八角形,层数一般为单数,用木、砖、石等材料造成。其类型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
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仿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它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中国佛塔的主要形式。它除了供奉舍利、佛像、佛经等功用外,还可供人们登临远眺。塔的平面,唐代以前多为方形,唐宋之际演变为以八角形为主。为了便于登览,塔上一般设有回廊、平座。最早楼阁式塔多为木构,由于木材易燃、易腐,唐以后逐渐被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取代。先存的建于辽清宁二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已是古代大型木塔的唯一实例。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 ,按其结构上的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砖木混合结构,即用砖砌塔身或塔心,再以木结构出挑檐口和平座栏杆,如苏州的北寺塔;一类是完全利用砖或石的加工技术砌筑高层楼阁,在外观上不同程度地模仿木结构部件,雕制出柱、梁、枋、斗拱、腰檐等。陕西西安大雁塔是仿木结构砖塔的代表,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是石仿木的典型。有的砖塔外壁贴上琉璃砖,称为琉璃塔,如河南开封祐国寺铁塔、山西洪广寺飞虹塔都是琉璃塔的珍品。
密檐塔
密檐塔的建筑材料一般以砖石为主,通常在五至十五层之间。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上面开有门窗和佛龛,并装饰佛像和其他宗教雕刻;而二层以上每层之间的距离很近,塔檐紧密相连。密檐塔有空心和实心两种,有些虽然可以登临,但因檐密窗小,又无平台栏杆,视觉效果不如楼阁式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异国情调最浓的密檐式砖塔,也是十二边形塔体的唯一实例。唐代以后,密檐塔多见于北方辽、金地区,平面有方形演变为八角形,大多为实心。辽、金的密檐塔在塔基和底层的装饰上都十分华丽,各层密檐下也有繁琐的雕刻,与北魏等早期的简朴作风有很大的区别,如雕刻精美的北京天宁寺塔。
单层塔
单层塔又称墓塔,大多用作高僧墓塔或供奉佛像,流行于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单层塔的塔身多为砖石仿木结构,一般为方形,四面辟门或色壁龛,也有圆、六角、八角等平面形式。如建于隋大业七年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造型质朴浑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
喇嘛塔
喇嘛塔又称瓶塔、藏塔,由尼泊尔传入。塔型脱胎于窣堵坡,一般下有塔基、须弥座,上置覆钵体塔身,其上为塔刹,由十三相轮、宝盖、宝顶等构成。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为多,华北也不少,多作为寺庙的主塔或僧人墓塔。这种塔在北魏石窟中已有其初形,元代提倡藏传佛教,该教派特有的喇嘛塔的杰作。被称为群塔之王的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占地达2200平方米,是造型最雄奇的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仿印度菩提迦叶城的佛陀迦叶塔的形式建造。下为台座,象征佛教须弥山,高台上置五塔,代表山上五峰,也代表五方佛。这五座塔,中央的高大,四角的四座较小。台上塔的样式,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这种塔仅见于明代和清代,为数很少。建于明化九年的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我国同类塔中年代最早、雕刻最精美的一座。
中国古塔艺术题材
将宗教崇拜于艺术审美融于一体的美学风格对中国古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既内含宗教崇拜的佛性意味,又洋溢着世俗人情的诗意光辉。中国古塔的装饰艺术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纹样、动植物图案和建筑构件,如莲花、祥云、弄、狮子、虎、斗拱等。第二类是佛教造像,如佛、菩萨、罗汉、天王、飞天等。释迦牟尼的造像是古塔雕刻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第三类是与佛教相关的装饰纹样,如七珍、八宝、佛足和其他佛教法器,尤其是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上最常见的纹样。